close

望月懷遠   唐‧張九齡

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。

情人怨遙夜,竟夕起相思。

滅燭憐光滿,披衣覺露滋。

不堪盈手贈,還寢夢佳期。

 

作者

    張九齡,字子壽,韶州曲江人,生於唐高宗儀鳳三年戊寅(西元六七八),卒於開元二十八年,享年六十三歲。子壽幼聰敏,七歲能文,《舊唐書》本傳 云:「年十三,以書干廣州刺史王方慶。大嗟賞之曰:『此子必能致遠。』」張說配流嶺表,一見文章,厚為敬禮。弱冠,鄉試進士,考功郎沈佺期尤所激揚,一舉高第。神龍二年再中材堪經邦科,官秘書省校書郎。先天元年(西元七一三)應道侔伊呂科對策第二等,得高第,遷左拾遺。累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,遷中書令。後受李林甫排擠,罷政事,貶爲荊州長史。張九齡卒年,新舊《唐書》皆同。惟享年六十八歲之說,據徐浩碑銘載應爲六十三歲。

注釋

1. 竟夕:通宵。

2. 不堪:不能。

3. 佳期:美好的時光。這裡指見面的機會。

 

翻譯

茫茫的海上,明月搖著影浴著波浪。
你我隔天涯,此時都面對這個月亮。
有情的人啊,怨恨這夜晚過於漫長。
因為整夜裡,大家都在思念著對方。
吹滅了蠟燭,更愛滿屋明媚的月光。
披衣走一走,覺得露水濕潤了衣裳。
捧滿了月光,卻不能送到你的手上。
還是去睡吧,但願夢中能到你身旁。

 

賞析

作者把自己的情放到一個雄渾闊大的自然環境中去描寫,並且完全沒有突出“情人”的形象,只是讓自己的情層層深化,使其具有敦厚沉摯的氣質、雍容大度的風貌。因此也使此詩具有更高的氣格和渾厚的氣勢。後世(特別是宋詞中)某些作者,眼睛死盯著“情人”落筆,縱有生花妙筆,終難脫出單薄、外露、格調低下的小家子氣象。此詩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說明出自不同心胸的“情”,是有著完全不同的氣質、形象和層次的。

本文引用自此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om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